产业利好接踵而至 第三方治理将成环保主流模式
    尽管目前由于价格机制问题、回报机制问题等造成PPP、第三方治理模式在实践中遭遇诸多阻力,但随着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制度设计,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将成为环保产业主流商业模式。
  
  2015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基于对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这一严峻形势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现在政策核心已从单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向取得最终环境治理效果在转变。
  
  环保行业的成长主要受益于严格的环保法规、政策及监管。在经济新常态下,环保产业承担环境治理、拉动经济增长的双重任务。
  
  作为预期未来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在引领经济绿色增长和消除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预计2015年,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可能超过5万亿元,甚至可能达到更高的目标。这意味着节能环保产业正由过去的“配角”,变身为“主角”,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产业利好接踵而至
  
  目前,中国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已经启动强力监管及问责机制。同时,一系列产业利好接踵而至,环境大规模治理成为新常态,为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继出台“大气十条”之后,2015年,中国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预计到2020年,完成“水十条”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约4万亿至5万亿元。
  
  “土十条”也且行且近,出台在望,在发布之后,将加速释放土壤修复市场,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将远高于“水十条”。
  
  2015年,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相关规划预测,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各自投资均达到万亿元级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项目通常伴随河道治理、供水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相关环保治理需求,环保企业以环保为切入口,承担当地公用事业建设任务,有望在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项目建设中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环境税目前正在按程序审核,推出在望,环境税一旦开征,对环保产业发展也必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方治理模式已获得实质性推进,政府购买环保公共服务、PPP模式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已铺开,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建立。在环保新政策、新举措推动下,环保行业总体规模正逐步扩大,增长速度达到GDP增速的两倍以上,产业领域不断扩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种市场化治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之中。
  
  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从目前统计资料看,中国环保产业从业机构为2.4万家左右,上市公司达400家。其中,制造与批发零售企业数量占据环保企业数量的一半左右。产业布局上形成“一轴一带”格局,“一轴”指上海沿长江至中部省份的“沿江发展轴”,“一带”指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发展的“沿海发展带”。
  
  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数量多。注册资金为50万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七成,规模50人以下的占比为92%,九成企业收入不足千万元。
  
  上市环保公司中,三成左右选择在新三板上市。上市公司市值呈金字塔型分布。以2014年12月12日人民币市值为准,77家环保主营上市公司市值大概分三个梯队,200亿元以上的8家,100亿—200亿元的14家,100亿元以下的55家。
  
  从经营情况看,现有环保企业发展情况差异性明显,近三成的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50%,约两成企业为负增长。
  
  目前,整个环保产业近一半营业收入是民营企业实现的。从上市公司情况看,在22家市值100亿元以上的环保上市公司中,有国有企业11家、民营企业也是11家,各占半壁江山。这说明民营环保企业越来越被资本市场接受和认可。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国内环保企业呈现平台、垂直公司两种发展态势。一些环保企业逐步由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发展,如由单一从事水务逐步拓展固废处理、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业务,形成业务范围广泛的平台公司;而一些环保企业选择不断强化在某一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投入,成为在该领域专、精、尖的垂直公司。
  
  一些环保企业为加速产业链整合和异地扩张,显著提升公司业绩,走上了并购重组的路径。在大气、水、土三大行动计划带来数万亿元产业红包刺激,以及PPP模式下对企业融资能力、综合治理能力、政府协调能力提出新要求的多重背景下,环保企业纷纷启动并购重组。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86)0755-2790 2415
手机: 13530601615(鲍先生)
传真: 0755-2799 2463
地址: 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环观中路粮食集团370号17栋3楼
留言板 Message
公众号 Wechat


扫描二维码关注深圳水净公众号